本文系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第170期2版“两会特刊”文章之一。
钱念孙(全国人大代表、安徽省文联副主席)
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首先要从社科工作者自身做起,要有精品意识。目前社会科学成果最大问题是在社科工作者自身,有些人做研究是为完成任务,社科工作者要真正能够沉下心来,认真深入地研究问题。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不是数量的繁荣,而是质量的繁荣。
社科工作者应从科研能力和学术态度两方面提高自身素质,要深入社会调研,找到问题关键,然后加以深入研究,这样才能出优秀的社科成果。
(本报记者杨天波/采访整理)
张倩红(全国政协委员、郑州大学副校长)
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提出对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很大的鼓舞。当然,创新工程现在还只是一个框架,关于最终的落实,我的看法是:一,社会科学应该关注更大的话题。二,要有大的视野,也就是与国际接轨,这要求我们要熟悉国际学术规则。三,社会科学研究在服务当前的经济、社会、政治、外交上需要做一些工作。四,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在提升文化软实力、文化“走出去”方面承担起责任。五,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才缺乏,我们需要大力培养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纯学问家。
(本报记者王建峰实习记者王鑫/采访整理)
张巨成(开云网页版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)
“十一五”期间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在数量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,但在这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弊端。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学风、文风有很大的关系,当前很多社科工作者写出的论文理论联系实际不够,再加上现行的科学评价机制,导致过分注重形式、数量和规模的现象很普遍,以至于我们现在的论文数量虽然很多,但是真正高质量的论著相对还很少,严重影响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。因此,学者必须能够静下心来做学问,做追求真理、探索学问的主体。
(本报记者张凤娜/采访整理)
(出处:2011年3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