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1月4日晚,因为诗人于坚的到来,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里出现了一次难得的人潮涌动。于坚先生不仅是从开云(中国)官方走出的才子,更是一位获得鲁迅文学奖的诗人。

此次是东陆通讯社一次重要的培训讲座,面向全校同学。当晚,于坚与在场的师生们分享了他生命中的另一个重要存在——于坚的摄影集,展示了很多他自己拍的照片,同时讲述了对摄影、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些看法。围绕摄影集和诗歌,同学们以现场提问的方式与于坚先生进行了良好的沟通,进一步从他的摄影作品中体味不一样的于坚。
有同学问道:“您的摄影作品为什么都是黑白的?”
于坚:“黑白照片才有力量,就像我拍的那组西藏的照片,那里的人文世界魅力只能用黑白照片才能彰显。这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,给人古老的感觉。彩色照片缺乏时间感,不能呈现它的本质。”
“您的照片为什么总能把人物拍得细腻、传神?”
于坚:“这需要人有明确的立场,广泛的修养,将摄影变成生活的一部分。要学会关注世界,让世界感染你,这种摄影的精髓才能潜移默化地融入你的身体。”
“您用摄影看世界,那您又是用什么看自己的?”
于坚:“作为中国诗人,我从来不想太自我。我认为强调自我很做作。我写诗也并不是表现自我,而是表达对世界的感受。真正的写作或摄影,应该更普遍一些。我的作品强调他者,也注意和世界的共鸣。”
“从诗歌到摄影是否意味着您的表达方式或视角有所转变?从青
年到中年您对诗的想法是否有什么变化?“
于坚:“我并不是视角转变。只能说摄影是我的爱好,就如同我也喜欢旅游一样。其他爱好是写诗的基础。我认为诗人应该有悲悯之心,只有这样才能从狭窄的个人经验中走出来,好像一棵树一样成长。”
“您的摄影作品中有一种原生态的风味,那您对原生态和现代化的矛盾怎么看?“
于坚:“现在生活是富裕了,但却丧失了灵魂。现代生活太秩序井然了。在我眼里,生活是需要少许混乱的,那才真实、才美好。”
“‘一个镜头代表一种观念。’这是您说的。但您的镜头中很多都是纷乱、破碎的,您为何对其情有独钟?”
于坚:“在我看来,这种表达方式并不丑陋,画面中的他们反而表现出对生活的无限热爱。”
摄影把诗意化成艺术,那么您认为摄影与诗歌是否有差距,是否有等级之分?
于坚:“这个时代越来越清楚,生活才越来越乏味。我的摄影才表现出对充满各种可能性的世界的怀念。摄影在为我的诗做准备,领悟了诗以后才能更懂摄影。诗给我一种以穿透性,提供一种看世界的视角。”

演讲在于坚先生的摄影作品集《水泥厂》中结束,同学们意犹未尽,纷纷找于坚先生签名留念。
随后,于坚先生来到东陆通讯社办公室,欣然题字“东陆乃第一流大学,后生当努力”,作为对后辈的勉励。



东陆通讯社记者田田摄影任东刘阳